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微信推荐 > 正文

“烟田是第一车间”提出的前前后后

2022年07月26日 来源:中国烟草资讯
A+ A

1985年,当时的玉溪卷烟厂提出“以工补农、以烟养烟,扶持烟农种烤烟”理念,把“第一车间”办到田间,这成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史上一次标志性变革,影响至今。这一理念是怎么产生,早期又是如何实践运用的?这要从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以下简称“玉烟”)的原料工作探索实践讲起。

image.png

1999年,著名烟草专家朱尊权(右四)、美籍华人左天觉(左四)博士一行到云南大理州考察烟叶种植情况 崔向明 供图

伴随着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玉烟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工厂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第一台进口设备MK9-5卷接机,尽管小心翼翼“伺候”,其产量仍远低于设计产量。英国和玉烟专家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并不在机器本身,而是原料和辅料质量不过硬,很难与设备高度融合匹配。当时,工厂通过市场取得优质原料比较困难,玉溪地区1985年上等烟叶收购量仅占10.4%。玉烟认识到,要跨出工厂,到农村建立原料供应基地,“烟田是第一车间”理念就此萌芽。

此时的玉烟实行工厂、烟草分公司和烟草专卖局“三合一”体制,正准备在烟田这个“第一车间”大干一场,美国农业顾问、烤烟专家左天觉博士指出了玉溪烟叶的三个问题——“营养不足、发育不良、成熟不够”。营养不足是施肥不足,氮磷钾比例不合理;发育不良是芒种节令时才种下50%;成熟不够是采摘时间过早,导致烟碱含量、含糖量、糖碱比均低于“好烟”标准。

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迫在眉睫。玉烟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模式,走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加强烟草科学研究,建立烟草种植技术指导和推广技术网点,把原先分散的一家一户连接成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提供资金、技术帮助烟农改变旧的生产方法。

1985年12月,由原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主持分别在玉溪市赵桅乡、通海县与烟农签订联产承包合同,进行2418亩优质烟叶的设点研究试验工作。烟农按照技术规程种植烤烟,亩产值不足500元的由玉烟赔偿,超收则全部归烟农。一位见证人记述,“要争取试点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去见领导同志,12点钟下班了还堵在那儿。云南省政府有规定,但省烟草公司不表态,我们还不敢搞,大家僵持在办公室里不吃饭。最后领导说,先搞一点。好嘛!先搞一点,我们就大干起来了”。

两地试验种植烤烟获得成功后,玉烟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在1990年形成了一支700多人的烟草科技推广队伍;1986年至1988年年均培训烟农30万人次。1988年发布《田烟栽培技术规范》,技术要求只有10条:全部采用优良品种、连片种植、用营养袋假植育苗移栽、独垄栽烟规格化、科学施肥、适时移栽、封顶打杈、减少和消灭青烟叶、科学烘烤、优质田烟单独收购。烟农落实技术规定要求到位的,玉烟即按规定兑现补贴和化肥等。玉烟同时也配合地方财政共同扶持和奖励烤烟生产,扩大山区半山区水浇地工程,逐步配套烟田水路设施。1985年至1995年,玉溪地区用于优质烤烟基地建设的投资和扶持资金达32.5亿元,其中玉烟投入30亿元。

至1990年,上等烟叶收购比重由1985年的10.5%增长至33%;糖碱比也从20:1变成了11:1。通海县从1985年到1995年连续11年成为全国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并与玉溪市、江川县、华宁县、澄江县等共同成为优质主料烟基地。高峰时,玉溪地区20多万烟农成为企业的“编外职工”,逐步建设了6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做到了“1公斤烟叶的经济收入相当于5到6公斤大米的价钱”,玉溪地区“烟叶之乡”名片愈发响亮。

随着烟草农业科技30多年的发展,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烤一体化、专分散收各环节新技术不断涌现,烟草种植和质量评价评级标准等与20世纪相比也有不同,但“第一车间”理念一直在激励着广大原料工作者。云南卷烟工业坚持以烟草商业为主导,工业深度介入,推进“2260”优质烟叶工程,抓牢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政工商联合上山下乡,走烟叶高质量发展、促进烟农增收的道路,继续将标准和要求书写在大地上,续写云南烟叶发展新优势。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