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烟叶平台 > 新闻快讯 > 正文

重庆市南川区大力转变生产方式探索农业现代化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重庆日报》报道 作者:
A+ A

  烟草在线据《重庆日报》报道  “过去种烟是个费工费时的活,技术不过关,一年种十亩烟才收入几千元,而现在生产都专业化、机械化了,我们的收入也变成过去的好几倍。”11月3日,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马嘴村烟农程晓军谈到现在的种烟利润,很是开心。

  要根本性促进烟区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需要转变生产方式,探索现代化农业模式。对此,近年来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全面推进“一基四化”,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传统的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降低烟农的劳动强度和烟叶生产的技术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是"烟草惠民"的重要内容。”重庆市烟草专卖局有关负责人说,重庆烟草积极培育烟叶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打造职业烟农,让他们逐步取代零散种植户,成为烟叶种植的中坚力量。仅2013年,重庆市就发展种植面积40亩到120亩的烤烟专业户4686户,培育了种植面积120亩以上的考验家庭农场388个,两者的经营面积,占全市烤烟总面积的46.6%。

  与此同时,重庆烟草专卖局大力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机耕、植保、烘烤全流程服务,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目前,重庆12个产烟区共建设了烟农专业合作社59家,入社农户达1.62万余户,占全市烟农户总数的55.5%,目前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中。依托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重庆市烟叶生产实现了100%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去年全市展开专业化机耕、植保、烘烤服务面积,分别占烟叶种植面积的45.2%、37.2%、31.4%,实施专业化分级散业收购占全市烟叶收购总量的28.9%。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大力研发符合重庆山地烟区实际的农机具,进一步促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

  为了降低烟草种植风险,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重庆市烟草专卖局还根据重庆烟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烟区的受灾情况,每年捐赠3000万元左右的救灾资金,支持烟农开展生产自救,确保受灾烟农生产投入不损失,基本生活有保障。

  近期,随着烟草惠民工程的实施,烟草种植的成本和风险明显降低,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在彭水、黔江、南川等地的烟区,现代烟草农业逐步形成,不少烟农走上了致富道路,许多过去的山区、老区变成了富区。

  例如,南川区三泉镇马嘴村的烟农们依靠专业化合作社,种烟的成本得以大幅度下降。烟农程晓军介绍,目前合作社的机耕服务,每亩收费为五六十元,比市场价便宜近一半。另外,当地还新建专业烤房,配备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这样一来烤烟质量,也比过去自家土烤房烘烤的质量好得多。

  据统计,目前全市烟叶种植亩用工数,已由2007年的37个左右,降低至24个,亩平用工成本,也降低近1000元。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效益的提高。重庆烟叶亩产值由1100元,增加到2900元,烟农户均收入,由0.8万元跃升到6.8万元。

  如今,我市烟区年收入数万元的烟农比比皆是,年收入十万元、数十万元的大户也不在少数。黔江区的麒麟村,过去以穷闻名,现在当地有138户村民种烤烟,去年户均收入达13.8万元,有60多户烟农在城里买了房子、小汽车。村民说:“我们住在"山卡卡"里,收入比城里人还高,过去想都不敢想”。

  在麒麟村这样种植烤烟的山区,烟农们不但自己不用外出打工,还帮助本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外地人就业。现在麒麟村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不超过20%,留守儿童仅1人,当地还请了200名外来人员来村里打工,每年支出用工费用超过120万元。一些妇女、老人趁着农闲时节,从事烟叶的分检、捆绑等工作,一个月就收入上千元。(白麟)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