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烟叶平台 > 新闻快讯 > 正文

关于优化烟叶结构不适用烟叶处理工作的思考(下)

2012年07月20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钱龙
A+ A

  烟草在线专稿  

  (三)田间鲜烟叶处理和监管工作难度大

  由于烟田涉及面广,单靠田间检查落实,难度较大,难于准确确认田间消化处理情况。处理资金有限,处理和监管人力又不足。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监督和公示工作,销毁现场的文字、影像等痕迹资料备案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劳力。

  (四)工作落实难度大。因为烟叶收购工作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又具有不可预见性。

  如果面积栽不足,上等烟产量与计划收购相差过大,势必造成各级干部担心收购任务完成,不支持、不配合、也不敢在田间大量清除不适用鲜烟叶。甚至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和上等烟比例,导致人为降低烟叶收购等级标准,以次充好,致使烟叶等级质量下滑。

  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既然这项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深入推进,有效落实,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狠抓落实,高度重视调动和保护烟农积极性,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严格加强烟叶生产宏观调控,高度重视工商合作,高度重视组织协调和宣传引导,全面推进优化烟叶结构工作。  

  四、把握重点问题,推进优化烟叶结构工作,为“原料保障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政策性强,任务繁重,因此必须统一思想,完善措施,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将此项工作充分落到实处,为“原料保障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一)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

  落实好优化烟叶结构各项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政策、意义、措施,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按照国家局“五个坚持”和“巩固、完善、提高”要求,稳定规模,提质增效,抓质量、促规范、强服务、上水平,努力实现提高上等烟和中部叶比例、降低下低次烟叶比例,提高烟叶品质,提升优质烟叶有效供应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以政策为先导,以“栽足”为基础,以“栽好”为关键,以“田间消化”为重点,以“补贴”为保障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好各环节的工作。强化宣传引导、层层培训,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和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大力宣传烟叶生产政策、优化结构的做法、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浓厚氛围。将优化烟叶结构的政策和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的政策宣传到每位烟农,调动烟农积极性,让烟农自觉、自愿去做,为处理不适用鲜烟叶营造良好氛围。

  (二)做好保障措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好补贴政策。做好补贴政策的宣传,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田烟和地烟等生产实际,在上级确定的范围内确定具体补贴标准,坚持分环节兑现补贴,要规范补贴程序,确保补贴到位,切实维护烟农利益。深入广泛宣传烟叶收购价格政策。提高中、上等烟叶价格,工业不适用或不需要的等级不提或少提,引导烟农不断提高烟叶生产水平,自觉将不适用烟叶清除在田间,切实优化烟叶等级结构。二是健全管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烟草主抓、烟农主体、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乡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和配合。完善配套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护烟农利益为重点,以“一增加、四保证”为目标,全面修订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加大考核力度,确保事前有指导、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考核。

  (三)以计划合同为主线,强化计划合同管理。 

  坚持“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原则,科学测算生产量,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做到既完成计划任务,又优化结构,烟叶种植不失控。以计划合同制为主线,做到面积、地块、收购量、种烟农户“四落实”,严把重要关口,强化过程控制,确保生产量落实到位,确保收购量、优化结构目标圆满完成。严把落实面积、分解计划、安排物资和育苗供应等关键环节,按照下达收购计划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严格执行“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切实防止超计划种植和收购。严格按照下达收购计划、生产量与烟农全面签订合同,充分发挥合同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合同管理,规范完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签订内容。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单株封顶留叶标准,在田间消化鲜烟叶部位、数量、时间,补贴标准,兑现方式,考核指标,出口备货等级和数量等内容,引导烟农种好烟、交好烟。 

  (四) 优化烟田布局,探索订单生产。

  自然生态条件是烟叶特色风格、优质形成的决定因素。要本着“生态优先,条件优先,合理轮作、适度规模”的原则,以卷烟需求为导向,优化布局,优化品种,根据不同卷烟品牌的需要,把产区布局、烟叶品种、关键技术有机配套生产,根据卷烟对烟叶风格特色的需要,把产区布局在更能彰显风格特色的生态环境区,选择能充分彰显卷烟品牌风格的烟叶品种,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降低下低次烟比例,生产出等级结构和部位结构合理、烟叶质量特色明显的优质卷烟原料。为适应知名品牌加速快速发展对烟叶结构的要求,要积极探索烟叶生产经营由严格的计划管理向市场化转变,探索订单生产,加强基地单元建设,对口重点工业企业和知名品牌,工商密切合作,强化知名品牌需求导向,实行订单生产,做到“按需生产、按需供货”。不断推进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三化”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以适应“532”、“461”品牌发展的原料需要。 

  (五)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气候特点,修订、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优化烟叶结构技术规范。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责任制,加大关键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抓好“深耕深翻高起垄、高茎壮苗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四项关键实用技术,努力促进烟株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均衡一致,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强化过程控制,确保烟株封顶、留足叶片、田间清除不适用烟叶、田间管理、成熟采烤等环节落实到位。尤其要紧扣提高质量和烟叶可用性,遵循烟叶生长规律,细化技术措施,把握封顶时机,留足有效叶片,促进烟株协调生长,提高烟叶内在品质。

  (六)严格规范操作,做好消化处理。

  把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在生产环节是优化烟叶结构的主要措施,要按照行业的要求,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消化处理措施,确保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1.严格清除标准。一是合理确定田间消化鲜烟叶的部位和标准。在有效留叶数内,统一消化处理长度不够、无烘烤价值、工业企业无需求的底脚叶和部分顶叶。在有效留叶数内,每株烟下部2片底脚叶(原有生产习惯封顶时扫除的两片奶脚叶除外)、上部1片顶叶不采烤,要根据不同区域、田烟和地烟等生产实际,科学测算,合理确定田间消化鲜烟叶的具体数量,每亩田间清除不适用鲜烟叶数量在120公斤左右。二是合理确定消化鲜烟叶的时机。根据生产实际,在封顶后10天左右,统一清除底部2片脚叶,以利于烟田通风透光,促进下部叶生长发育和充分落黄,提高品质。在烘烤到上部4-6片叶时,采烤到倒数第二炉,上部还有4-6片叶时,统一清除顶部1片顶叶。三是明确消化处理鲜烟叶的方法。摘除不适用鲜烟叶,要选择在晴天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有利于伤口愈合。为避免接触病株传染病害,要先摘除健壮烟株,后摘除病株。

  2.严格规范操作。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过程控制、责任落实、督促检查、资金管理、组织实施五个工作重点。坚持乡(镇)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具体实施、烟叶站督促指导和检查验收,烟农、合作社负责清除。严格按照“签订协议、制定方案、造册登记、张榜公示、发放通知书、统一清除、检查验收、结果公示、痕迹记录、兑现经费”工作流程,细化“一村一案”,明确清除数量、清除主体和处理方式,排定时间进度,严把“称重、毁型、处理”三个关键环节,确保清除工作可控、有序开展。按照直接、方便、经济、有效、定时、定点、定量的要求,因地制宜统一选择不污染环境的荒山、荒坡、空闲地等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采取集中堆捂发酵用作有机肥,捂入秧田,压果树、茶园、林地等。

  3.严格监督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考核奖惩办法;要将标准化生产、封顶留叶与不适用烟叶(尤其是顶叶)田间清除相结合,加强对田间清除不适用鲜烟叶的检查和验收,强化痕迹管理,建立档案,留存销毁图片,做到监督到位、核实到位,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全面应用优化烟叶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不适用烟叶处理的过程监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把市场不需要的下低等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 

  4.强化收购管理,提高入库质量。牢固树立等级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高度重视烟叶收购等级质量,做到质量和总量两手抓,坚决把提高烟叶收购等级质量摆在烟叶收购的首要位置抓好、抓实。坚持“抓质量、促规范、强服务、提水平”的工作要求,完善预检工作制度,统一预检工作流程,加强分级技术培训,加大责任考核力度,提高预检到位率。积极推广专业化分级、集中预检、聚约收购等有效办法,进一步提高分级纯度。广泛宣传烟叶收购政策,特别是下低等烟叶收购等级和数量,引导烟农将不适用烟叶消灭在生产环节。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等级和数量组织收购,杜绝超合同收购,确保优化结构目标任务完成。

  5. 加强专卖管理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