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 烟草史话 > 正文

宓大昌旱烟【图】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网络编辑整理 作者:
A+ A

  宓大昌旱烟,旧时曾被称为驰名全国的“杭烟”鼻祖。宓大昌旱烟有十多个品种,以元奇、呈奇为主要产品,市场广阔,远销到新疆、云南及东北各省。

  宓大昌创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外国卷烟侵人中国市场以前,吸烟者习惯用长烟管吸旱烟。宓大昌业主为保证烟丝质量,远至广东南雄、江西广丰,近至萧山四邻,而以新昌为重点设庄收购烟叶。采购时有专业师傅评级定价,以在大伏天受过日露的烟叶为上乘,购进存放三年,越陈越好。制烟时自有一套传统程序。

  宓大昌烟店原名宓世昌烟庄,由浙江慈溪宓家埭人宓宝城于清嘉庆年间在杭州开设。烟庄创立之初,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店面、十几名员工,专门经营旱烟丝。清同治八年(1869年),宓世昌烟庄更名为宓大昌烟店。宓宝城去世后,店铺由其长子宓庄晓继承,宓庄晓对烟店进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是改进烟丝质量。其择定江西广丰及浙江萧山、新昌等地作为烟叶收购基地,烟叶收进后,储藏三年再制成烟丝。宓大昌在杭州设有4个烟叶栈房,按年轮换使用其中一栈的烟叶,其制烟分撕叶、刨硬片、配料、成捆、刨烟丝等5道工序,加工的烟丝分贡奇、白奇、元奇、呈奇4个等级。而且,即使烟叶收购价提高,成本增加,其旱烟的售价和质量也保持不变。

  其次是采用灵活的销售手段。宓庄晓每天带着宓大昌旱烟在各路轮船的船舱内吸食,同时也分送给邻座乘客吸食。时间一长,果然打开销路,宓大昌的生意越做越兴旺。在较小的乡镇,宓庄晓又请轮船沿途停靠,派人上岸推销。就这样,各路码头的烟店纷纷委托航船进货,大大小小的乡镇都出现了经销宓大昌旱烟的店铺。在经营上,宓大昌还坚持以送货行销代替等客上门,以招徕各地买主。

  清光绪年间,杭州的旱烟业竞争激烈,宓大昌不断扩大烟丝产量,工人也增加到400多人,成为从烟叶收购到加工、经销的大规模综合性工商企业,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杭州名产“五杭”(即杭扇、杭剪、杭线、杭粉、杭烟)中“杭烟”的代表就是宓大昌旱烟。

  20世纪初期,卷烟业与烟丝业竞争激烈,宓大昌联合同业在上海设立旱烟总发行所,成为全国最大的烟丝店,工人多达五六百人,产品批发江浙各地。1915年,宓大昌旱烟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奖。1934年10月15日,宓大昌旱烟正式定名为“丹凤”牌,并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领取了商标注册证。

  抗日战争期间,宓大昌由盛转衰,工人大多回到慈溪、萧山,留在杭州的仅百人左右。1938年10月,宓大昌迁至浙江嵊县并设立支店,开工复业,又在浙江绍兴设立门市部。1940~1941年,萧山、绍兴、嵊县相继沦陷,全店工人最少时仅35人,烟丝月产量仅5吨左右。

  1947年,为了转变宓大昌的颓势,宓庄晓将祖传老店改组为宓大昌土烟股份有限公司,由宓氏子孙11人组成公司董事会,公司下设4个部:采购部、制烟工场、营业部和包装部。但是,由于卷烟充斥市场,其业务范围日益缩小,改组也没有使宓大昌起死回生。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后,名为“杭烟”的宓大昌旱烟,终被行销广泛的卷烟所逐步取代。

  新中国成立后,宓大昌月产销烟丝恢复到8吨左右。1956年,宓大昌烟店实行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合营以后,人员减少到49人,并由手工刨丝改为机器切丝,1956~1958年月产销烟丝最高时达12.8吨。1962年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宓大昌旱烟店,1964年更名为庆丰旱烟店,后又改为庆丰烟丝厂。1980年1月1日,其并入杭州絮棉厂,从此停止烟丝生产。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