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正文

仙女山下的美丽嬗变

2020年10月16日 来源:《新烟草》2020年第27期 作者:陈庆发
A+ A

  巍巍仙女山下,清清乌江河畔,有一个被誉为“重庆后花园”的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重庆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大山里,我亲眼见证了家乡历经光阴洗礼,从“穷山恶水”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

  土地之变

  过去我家乡没有产业,主要经济作物就是苞谷、红苕、洋芋。乡亲们一日三餐都是吃这“三大坨”,过着土里“刨食”的穷苦日子。

  1986年,当地政府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克服没有公路的困难,引入烤烟种植这一抹“绿”,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那年我家种了5亩烟叶,收入2000元,是“三大坨”收入的好几十倍,我父亲还被乡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个人”。

  初尝土地“生金”的甜头后,荆竹村民在土里“掘金”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不仅把所有的土地用来种烟,而且还全力拓荒种烟,由此在贫瘠的土地上开拓出一条“金色”的致富路来。去年,全村仅烤烟产业这一项,就实现收入达160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达11万元。

  种烟30多年来,大家靠种烟的积累,生产生活条件得以不断改善,过上了好日子。“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引入这片‘黄金叶’!”父母时常称赞烤烟产业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荆竹村更逐步走出一条从单一的烤烟产业变为以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金”路。尤其是各种以市场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把村民的土地、产品有效结合在产业链上,让家乡人搭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致富快车”。

  照明之变

  过去,荆竹村没有电,家家户户都是使用煤油灯,光线极其微弱昏暗,使用起来极为不便。1985年,荆竹村人咬紧牙关,自筹资金,从土坎镇新坪村电站搭头,拉了一条进村的电线,终于让光明照亮大山,从此告别使用煤油灯的历史。

  记得最初用电的那些日子,电灯虽比煤油灯强了许多,但电压极不稳定,尤其遇上雷电和冰雪天气,常常一停电就是十天半月。

  后来在国家扶持下,电力部门对荆竹村的电网进行统一升级改造,更换水泥杆,增设变压器,安装防雷针,将小网并大网。从此电压更稳定了,电灯更明亮了。这一改也改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各种家电进入百姓家,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道路之变

  过去,家乡没有公路,进城赶集,只有沿着乌江悬崖上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出,常常是五更出门,半夜归家,出行极为不便。

  曾经的“行路难”,至今让我无法忘怀。1983年小升初那次“赶考”,当时考点设在离我家30多公里的一所小学,恰遇头晚狂降大暴雨,原本就崎岖难行的山路遭山洪阻碍,耽误了我的升学考试,以至于“名落孙山”。那次还有好多个像我这样被洪水耽误的学生,更有一名学生被洪水夺走了生命。

  走上宽阔马路,乘上“幸福班车”,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更是荆竹村所有人的共同梦想。

△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泥石路 陈庆发 图

△2015年改造硬化的水泥路 陈庆发 图

  1989年,荆竹村人为种烟致富,自发集资开山修路,经过两个冬闲时节的努力,终于把一条长达13.4公里的泥石路修进了村,从此告别了“物料靠背”的历史。后来,当地政府将这条路改造升级为沥青路,开通了这里的乡村客运班车,让家乡人乘上了“幸福班车”。

  饮水之变

  过去,荆竹村没有水,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挖个土坑,靠蓄积自然雨水“解渴”。雨量充沛时节还好,遇上干旱大家就四处寻水,最远的就是到5公里外的土地峡悬崖上去取水。

  1987年那次寒冬取水的生死经历,让我至今心有余悸。那天早上,我好不容易在土地峡悬崖上取到两桶水,可在挑水时,因冰雪路滑,人仰桶翻,摔出几米远,险些滑下悬崖丢了命。脑后从此留下一道疤痕。

  2000年,仙女山镇政府出资在仙女山上安装引水管,山下建蓄水池,把清泉引进户,让全村人吃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从此告别了“吃水靠挑”的历史。2017年,当地政府再次投资为家乡兴建起农业滴灌工程,不但人畜用水无忧,就连土地也解了用水之“渴”。

  “吃了一辈子的天落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为用水愁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说起用水的变化感慨万千。

  这就是我的家乡荆竹村从过去的“穷山恶水”到如今“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对了,2019年荆竹村还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武隆区唯一的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