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只留脚印在烟田

--记湖南衡阳市局(公司)烟叶科技工作者向鹏华
2019年08月21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王经纬
A+ A

  11年前,当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向鹏华第一次走进湖南衡阳的广袤烟田时,他没有想到,眼前这绿油油的田野会给他编织出一个怎样的梦想、带给他一份怎样的收获。

  从一名基层烟站的烟技员,到一名烟叶科技工作者,再到“行业劳动模范”,依靠科技的力量,让烟农早日实现“轻松种烟”,让烟叶生产提质增效,成为伴随向鹏华一路前行的那份执著。

  练就真本领 走进烟农心

  2008年,向鹏华成为湖南省祁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双桥烟站的烟技员。

  尽管是植物营养学专业出身,但当真正走进烟田,深入烟叶生产第一线时,面对许多实际工作,向鹏华也感到了压力。

  好在他对此有心理准备——在他带到烟站的行李箱中,除了必备的衣物外,几乎装满了专业书籍。在工作结束后的一个个静谧夜晚,专业书籍成了向华鹏最好的伙伴。

  漂浮育苗如何壮根?烟叶移栽偏心烟对烟株生长有什么好处?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才能增加烟株不定根,从而促进烟叶根系发达?这些在业内人士看来似乎十分基础的问题,在刚入行的向鹏华眼里却是一个个迫切需要搞懂、掌握的技术要点。

  有时遇到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实际问题,向鹏华就找周围同事探讨,向有经验的老烟农请教,直到彻底弄明白来龙去脉才罢休。

  然而,向鹏华深知,作为一名烟技员,光自己掌握技术还远远不够。想把技术普及到田间地头,还要走近烟农,让烟农从心里相信自己、认可自己。

  于是,熟悉当地烟农的生活生产习惯,努力学习听懂当地方言,走进烟农家里和他们拉家常、聊收成……向鹏华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让自己融入烟农。

  “小向是个好小伙儿。刚来那阵子,烟田里的事儿,他都不太懂,我这个种烟的老把式随口问他几句就能把他问倒。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一提到种烟,他不光能说得明明白白,而且指导起来也一点儿都不含糊。”说起向鹏华在双桥烟站的日子,祁东县双桥镇丁塘村烟农周德明记忆犹新。

  问题为导向 科研在一线

  2009年,向鹏华被调至衡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从事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

  当时,整个衡阳烟区烟草农业科技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科技项目管理、实验室样品检测等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需要向鹏华一步步做起。

  做科研,首先必须有数据,有试验对象。为了能够尽早给衡阳烟区建立起全面而真实的数据库,向鹏华那段时间常常深入各个烟田,实地采集各类样品。而他身上带的除了大大小小的记录本,背的最多的就是样品袋。熟悉他的烟农亲切地称呼他“口袋专家”。

  在向鹏华看来,尽管科研道路千万条,但作为一名行业科技工作者,想烟农所想、急烟农所急,通过科技为烟农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永远是明确的方向。

  由于衡阳地处丘陵地带,复杂的地质环境使得衡阳烟区土质相对多样,而不同土质的供肥能力又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烟农采用相同的施肥方案,不仅会因肥料滥用增加种烟成本,而且会导致烟叶内在化学成分不均衡并最终影响烟叶生产质量。

  “比如,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磷钾含量相对丰富,偏碱性,质地偏轻,而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土壤则养分相对贫瘠,偏酸性,易板结。如果使用同一个配方,不仅会造成养分损失,还有可能给土壤结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向鹏华介绍道。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向鹏华带领团队主动开展了“衡阳烟区烟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

  从土壤样本采集、养分化验,到布置小区试验、设计施肥配方,每个环节向鹏华都参与其中。

  最终,经过四个多月的采集、检测与试验,向鹏华团队基本摸清了整个衡阳烟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围绕不同土壤的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开展了一系列的配方试验,确定了不同类型植烟土壤的施肥方案。

  为了让更多烟农能够及时拿到最适合的施肥方案,向鹏华又带领团队,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了一套“手机施肥专家系统”。

  应用该系统,烟农只需在手机上点开应用,在其中输入目标产量、耕种面积、烟田位置等关键信息,系统便会依据后方数据库,自动生成相应的肥料配方及用量。

  “过去种烟施肥的时候,心里总是没谱,常常是看别人施多少,自己就估摸着来。现在不仅该用多少肥料心里明明白白,而且成本也少了很多。”提起这套系统,耒阳市哲桥镇塔水村烟农李双林赞不绝口。

  甘做平凡事 不求功利名

  科研,往往是一条布满荆棘与曲折的道路。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守,离不开辛勤的付出与汗水的挥洒。

  “其实我们的科研工作,很多时候并不会以某个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尤其是一些比较基础性的任务,像数据收集、资料整理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尽管看上去有些不起眼,但如果没有人去做,那所谓的课题也都成了无源之水。”向鹏华说道。

  在他看来,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一份“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基础数据,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应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和价值体现。

  2009年,刚刚走上科研岗位不久的向鹏华便参与了由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主持的密集烤房烘烤试验项目。

  “当时我们主要负责对烟叶色素变化的测定。按照试验测试要求,从烘烤开始每8个小时就要测一次叶绿素和叶黄素,从而确保能够准确、动态了解色素的分解过程。”向鹏华介绍道。

  为了保证试验准确,向鹏华和同事直接将试验用药品和烘箱搬到了烟站里。

  从烟叶上炕开始,向鹏华便和同事守在烤房旁,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进行采样。样品取出后,他们立刻通过烘箱杀青,再进行色素变化测定。

  整整一周时间,向鹏华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一炉烟烤完,人也瘦了一圈儿。

  熟悉向鹏华的人都说,他在科研上有一种拼命精神。

  记者注意到,他左耳垂下有一道3厘米左右的疤痕,原来,那是去年一次肿瘤切除手术后留下的。

  2015年,向鹏华患上了腮腺肿瘤,为了不影响正在进行的课题进度,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坚持带病工作。

  “注意到他的病情一直在发展,去年我们给他下了必须马上接受手术的死命令。但谁也没有想到,手术后第三天,他连脖子上的绷带都没拆下,就重新回到了科研一线。”衡阳市局(公司)副经理罗维斌告诉记者。

  十几年间,向鹏华踏遍衡阳烟区的每一块烟田,将一腔热血倾注于科研,不计得失,倾力付出。

  回顾10年的科研工作,从土壤保育,到绿色防控,再到专业烘烤,几乎烟叶生产的每个领域,向鹏华都有所涉猎。在他看来,“企业科技工作只有一点一滴地扎实做好各项基础事务,才能把技术普及到烟农,让科技的力量普惠于民”。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